首页 > 英语四级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颅前窝骨折最易损伤的神经是

A.嗅神经

B.动眼神经

C.听神经

D.面神经

E.滑车神经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颅前窝骨折最易损伤的神经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颅前窝骨折易损伤的神经是()

A.嗅神经

B.视神经

C.面神经

D.听神经

E.第Ⅸ~Ⅻ脑神经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颅前窝骨折所致的脑神经损伤常见的是:()。

A.嗅神经

B.面神经

C.听神经

D.动眼神经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男,25岁。头部摔伤,着力点位于右侧颞枕部,就医时出现“熊猫眼”征,鼻孔流出血性液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A.双侧视神经损伤

B.脑振荡

C.颅前窝底骨折

D.双眼结膜出血

E.双眼眼睑挫伤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颅后窝骨折患者临床表现描述正确的是A、熊猫眼征B、嗅神经损伤C、兔眼征D、出现脑脊液鼻漏E、第9~12对

颅后窝骨折患者临床表现描述正确的是

A、熊猫眼征

B、嗅神经损伤

C、兔眼征

D、出现脑脊液鼻漏

E、第9~12对脑神经损伤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关于颅底骨折说法正确的是:()。

A.颅中窝骨折多出现耳漏

B.颅后窝骨折多出现鼻漏

C.颅中窝骨折可出现熊猫眼征

D.颅前窝骨折少见脑神经损伤

E.颅前窝骨折多出现鼻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患者,男性,25岁。因交通事故致伤昏迷,3小时后入院,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呼之不应,但按压眶上神经有反
应,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测量血压150/100mmHg,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深而慢,时而躁动、呕吐,按压眶上神经无反应,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右侧肢体瘫痪,病理反射阳性。该患者的主要病症最可能是A、颅前窝骨折

B、脑挫裂伤继发颅内血肿

C、脑震荡

D、颅中窝骨折

E、颅后窝骨折

若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护理正确的是A、高渗性脱水药20%甘露醇250ml在1小时内快速静脉滴注

B、冬眠疗法可先用物理降温,再遵医嘱静滴冬眠药物

C、冬眠疗法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2℃为宜

D、脱水治疗期间不需记录出入液量

E、防止压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某病人头部损伤后,球结膜下出血,鼻孔出血有脑脊液流出,可能为()

A.鼻骨骨折

B.颅盖骨骨折

C.颅前窝骨折

D.颅中窝骨折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颅脑损伤病人脑脊液从口和鼻流出时骨折部位在()A.颅前窝B.颅中窝C.颅后窝D.筛扳E.鼻骨

颅脑损伤病人脑脊液从口和鼻流出时骨折部位在()

A.颅前窝

B.颅中窝

C.颅后窝

D.筛扳

E.鼻骨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颅前窝骨折造成的“熊眼征”指的是()

A.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

B.眶周广泛淤血斑

C.乳突部皮下淤血斑

D.双眼视网膜出血

E.双眼玻璃体出血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下列关于颅脑损伤伴面神经损伤说法有误的是()

A.颅脑损伤伴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3%

B.常见原因是颅中窝岩骨部及乳突部的骨折

C.患者出现面肌瘫痪,健侧失去表情,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偏向患侧

D.早期处理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采用地塞米松及适量脱水、神经营养性药物及钙离子阻滞剂

E.对持久的完全性面瘫可手术治疗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刘某,因交通事故致伤昏迷,3小时后入院,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呼之不应,但按压眶上神经有反应,左侧瞳
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入院第2天,血压150/100mmHg,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深而慢,时而躁动、呕吐,按压眶上神经无反应,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右侧肢体瘫痪,病理反射阳性。该患者的主要病症最可能是下列哪项()A、颅前窝骨折

B、脑挫裂伤继发颅内血肿

C、脑震荡

D、颅中窝骨折

E、颅后窝骨折

对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欠妥的是()A、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等变化

B、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误吸

C、持续留置导尿

D、保持大便通畅以防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增高

E、配备吸痰器、气管切开等抢救用物

若进行手术治疗,则手术后护理正确的是()A、高渗性脱水药20%甘露醇250ml要在1小时内快速静脉滴注

B、冬眠疗法可先用物理降温,再遵医嘱静滴冬眠药物

C、冬眠疗法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2℃为宜

D、脱水治疗期间不需记录出入液量

E、防止压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