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语四级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在出土的()陶器中,年代最早也最常见的一种棕红色的泥质或夹砂陶,名为“红陶”。

A.青铜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石器时代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在出土的()陶器中,年代最早也最常见的一种棕红色的泥质或夹砂…”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根据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古代部落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和雕像,考古学家判断,这个古代部落建立于1000年左右,但是,新的证据表明这个部落建立的时间远远早于这一时期,因为新近出土的一块建筑用的木料远比先前出土的陶器和雕像的年代更加古老。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最强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

A.这块建筑用的木料上的钻孔痕迹表明它是从更早的部落遗址中抢救出来的。

B.陶器和雕像的碎片是在这个遗迹的不同地点发现的。

C.用以测验陶器和雕像年代的方法比用来测验木材的方法更先进。

D.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和雕像多于建筑用的木料。

E.出土的陶器与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一个部落的所有陶器相似。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素纱襌衣,出土于马王堆汉墓,重49克,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目前中国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天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已经发现了简单的、抽象的划刻符号。但这只是符号,而不是文字。日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真正文字,是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文字。 这段话直接支持这样一种论点,即()。

A.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发现了简单、抽象的符号,但不是文字

B.符号是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的

C.最早的真正的文字是河南登封王城岗城中的文字

D.真正的最早的文字是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刻划的文字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目前中国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天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已经发现了简单的、抽象的划刻
符号。但这只是符号,而不是文字。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真正文字,是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文字。 这段话直接支持这样一种论点,即()。

A.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发现了简单、抽象的符号,但不是文字

B.符号是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的

C.最早的真正的文字是河南登封王城岗城中的文字

D.真正的最早的文字是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刻划的文字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C[解析]A项错误,中国绘画的起源非常早,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简略的绘画,因而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到了汉代时,绘画技艺已经相当成熟了,以此可以推断,一些战国墓、秦墓中也应当有帛画出土。事实上,现存年代最早的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的战国楚墓。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重彩工笔画珍品。B项错误,根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的题跋,作者应为王希孟(北宋)。D项错误,乾隆“三希堂”所存的三件稀世珍宝均为书法作品,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①春秋战国时期,游牧民族将这种镶嵌玻璃珠由西亚带人中国 ②公元前10世纪,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
制造出“眼睛”效果的镶嵌玻璃 ③玻璃又称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 ④公元前15世纪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 ⑤先是出现单色玻璃。1000年后又出现彩色玻璃 ⑥据文献记载,“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为玻璃制成 ⑦在本次土墩墓出土的40多件珍贵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和原始青瓷,同时还发现了一颗“蜻蜓眼”玻璃珠将以上7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⑦①⑥③⑤④②

B.⑦⑥③⑤④②①

C.③⑤④②①⑥⑦

D.⑦⑥①③⑤②④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请回答下列各题: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
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制细瓦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叫瓦豆(又称陶豆)的东西演变过来的。。 本文第二段引用《楚辞·招魂》中“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的作用是: ()

A.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C.“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D.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