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务员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时间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4).考生可以在本试卷页的空白位置或草稿纸上打草稿,但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它位置一律无效。

给定资料

(1).据调查,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4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300万。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到2051年将达4.37亿,占到当时总人口的31%。也就是说,到2051年,我国3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另有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00万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而城市老人中,98%依靠自我养老,城镇单身老人户和老年夫妇户略高于乡村。“老有所养”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前不久,武汉市某小区发生了一起发人深省的事件。该小区某单元的居民们闻到一户居民家里散发出一股奇怪的味道,敲门无人应答,于是打电话给物业管理部门,打开房门,结果发现一位老人已经死在床上。尸检的结果是老人死于心肌梗塞已有多日,大家唏嘘不已。据老人的邻居说,老人是武汉市某大学的退休教授;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老人的家庭条件很好,身体也很硬朗,就是平时不爱说话,没想到出了这样的事情。

(3).万村是个有100多户400多口人的村庄。这些年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里的老人也越来越多。该村主任对记者说:“过去村里的老人很少,如今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有五十来个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多。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敬老了,很多老人在家里说话不算数,得看儿女的脸色。”据村主任介绍,虽说农村人还认“养儿防老”的老理,但是村里已经先后有几个老人因为儿女不孝顺,去了离家十几里的镇敬老院。尽管镇里这些年也一直重视敬老院的建设,但是由于镇里的经济条件不好,镇敬老院的设施、管理和服务都跟不上去。已经有位老人重新回到了家里,不想再去了。记者走访了这位返家的老人,老人颇显无奈:“当时去敬老院,也是因为和儿媳关系紧张一赌气才去的。在敬老院的时候虽然有其他老人可以说话,但是代替不了自己的家人啊,尤其是想自己的小孙子,有儿有女的,谁能愿意去那地方啊!去了半年回来,感觉自己的小孙子和自己都生疏了。现在宁肯在家忍气吞声,也不想再去了。”

(4).家住长春市的小王夫妇最近比较烦,原来是小王的母亲突然提出要回老家。小王的父亲六年前去世后,小王就把乡下的母亲接来和自己同住。这次老人突然提出要回乡下,什么原因老人又不说,弄得小王丈二和尚措不着头脑。小王让自己的姨妈侧面去打听,老人这才说了实话:“他们两口子每天都忙于做生意,有时候三两天不回家一趟,回来的时候也很少陪我说话。自己身体还硬实,回到农村和熟悉的乡邻们住在一起,起码可以唠唠嗑。”老人还说,自己很心疼儿子。儿媳妇也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年纪也都大了,身体也不好,而且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奶奶需要人照顾,也需要他们操心。小王听说后表示:“我们两个每天都要在外面忙于生意上的应酬,还要奔波在两个家庭之间,感觉很疲惫。原以为只要每个月给母亲足够的零花钱就行了,没有考虑到母亲的感受,以后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多陪她。”

(5).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既可以减轻儿女负担,又利于老人在自己的家庭中得到照料。这种方式已经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社区中普遍运用,我国的上海、天津、北京的一些街道社区也相继引进了这种服务。

2006年3月,天津市塘沽区民政部门率先在环境比较适宜的新村、新河、三槐路3个街道社区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尝试。塘沽区政府为此投入50万元的先期启动资金,23位大龄下岗人员进入服务岗位;截至目前,共有119位8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享受了免费入户服务。一位接受这种服务的老人说:“每天能够在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中养老,能经常看见熟悉的老朋友,还能保留原有的生活习惯,心情比较愉快。”但是这位老人也表示了些许遗憾:“我们这的居家养老是由社区组织的,内容比较单一,也就是洗洗衣服,打扫一下卫生,陪着买买菜,还有一些紧急呼叫之类。由于我们社区资金有限,经常出现协调得不好的情况,服务不是很到位。”另一位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对此表示认同:“前不久我想去商场买东西,打电话到社区,社区答应派人来,结果等了两个小时才来人,我二气之下干脆不去了。更可气的是,有一次一个来收拾卫生的,竟然把放在桌子上的手机偷走了。”

(6).2007年元旦前,辽宁省绥中县31户五保户迁入了新居——五保大院,从而告别了陈旧破烂的土坯房,住进了亮堂堂、暖洋洋的新房。这是该县民政局探索农村五保供养的一个新举措。该县农村五保供养的人口有4210人,其中集中供养的只有588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年改造土坯房”(危险房)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把无房户、住房最破、自建能力最低的农村分散五保户作为政府援建重点对象。为了解决建五保大院的场地问题。一是开源。在县财政有限支持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分别从土坯房改造资金中列支40万元,从社会各界捐助款中拿出20万元。二是节流。在保证建房质量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压缩或减少开支,把工程造价降到最低。三是求援。他们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土地、建设等部门对五保大院简化审批手续,免除建房涉及的一切费用,从而保证了五保大院的顺利建设。五保大院建成后,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相比,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五保老人不离村不离邻,符合老人眷恋故土的心理。与分散供养相比,它又有集中起来便于照料的好处,而且五保对象原本都是乡邻,住在一起容易和睦相处,相互照顾,没有了孤独感。

(7).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河北某乡利用上级拨付的经费,重建了乡敬老院。新建后的敬老院窗明几净,房舍宽敞,活动设施齐全,老人们的活动也丰富多彩起来。敬老院成了乡里的样板工程,受到县里的多次表扬。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乡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却一直在为一件事情苦恼:敬老院的老人们经常到乡里反映,敬老院的管理越来越差了,很多老人的被褥已经很久没有拆洗,宿舍的卫生也一团糟,原因是清洁人员辞职不干了,食堂也换了厨师,做的饭菜简直难以下咽。头段时间春耕,为了给敬老院创收,院方受雇把老人们集中拉到各村去为村民插秧。老人们对此很反感,希望民政部门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民政部门已经责令院方及时纠正,但同时也感到颇为无奈。负责人员讲,由于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不能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和相关的费用了,乡里的财政大受影响。当初重建敬老院是县里为了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拨款建的,现在县里不再给钱了,民政部门开始感到经费捉襟见肘,有限的经费又不能都用到敬老院。敬老院院长对这件事情同样有一肚子苦水,他表示,敬老院主要是靠乡财政拨款来维持的,自己也知道敬老院现在的服务质量有问题,但试点工作热潮过去以后,乡里的经费迟迟下不来,敬老院快没米下锅了。厨师和清扫人员辞职都是因为敬老院已经拖欠工资几个月了,连院长自己都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了,拉老人出去创收也是无奈之举。

(8).某市几年前办起了一所“夕阳红”养老院,是下岗工人程某自筹资金兴办的。养老院开办的头两年,设施很齐全,专为老人设计的活动场所和娱乐设施都很不错。还专门聘请了几个护理学校毕业的女孩子照顾来院的老人,给了老人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很多老人来了之后都说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谁料,就在三年前,程某的爱人出了车祸,只好把经营养老院的收入全部拿去处理家里的事情,养老院的开支一下子变得紧张了,为了节省开支,程某只好把有专业护理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几个女孩子辞退了,只雇了两个四十多岁的妇女照顾老人。去年,物价开始上涨,院里老人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急转直下。有时候两三天都吃不上一顿肉,老人们颇有怨言,很多人纷纷退院。原来红火时,院里有差不多三十个老人入住,如今剩下不到十个了。“办养老院的钱都是我当初从亲戚朋友手中挪借的,一直都没有还上。前些年爱人出了车祸,又花了一大笔钱,经济就更紧张了。我开养老院原本就是下岗后找个营生,再这样下去,迟早得关门了。”说起这些,院长程某也很无奈。

(9).某市一居民区居民梁某和夏某两年前共同出资兴办了一所民办养老院。由于仓促上马,养老院刚建起来的时候,硬件设施就不达标,活动场所狭窄,居住的房间也很狭小。据老人们反映,由于该居民区以前没有养老机构,其他的养老院又相隔甚远,而且这里收费又很低,很多孤寡老人就选择了在这里栖身。但老人们人院之后才发现,管理比较混乱,服务质量也很差,食堂的伙食也不好。一年前,养老院妁出资人梁某和夏某闹起了矛盾。老人们反映,从那以后,养老院的管理更加松散,老人们经常处于没人看管的状态。前不久还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老人因为突发心肌梗塞,昏厥过去,当时院方竟然没人当班,幸好有其他老人发现,及时抢救才脱离危险。对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人们已经多次向院方提出改进要求,均没有得到满足。老人们也曾向民政部门反映,民政部门前不久来院检查,并下达整改通知。

(10).某偏远乡镇前不久发生了一件让人气愤的事件。该乡的敬老院,前些年因为乡里财政紧张,加之管理不善,因此停办了。随着该乡孤寡老人越来越多,也为了落实县里要求每个乡镇都要有敬老院的精神,去年该乡采取面向社会招标的方式重建敬老院,结果徐某通过关系成功中标。乡里给敬老院注入了启动资金5万元,主要用来修缮原来敬老院的房屋和增添设施,徐某在经营敬老院的时候自负盈亏。敬老院开办后,徐某为敬老院制定了入院的门槛,每个入院的老人每年缴纳两千元的入院费,或者以自己个人承包的耕地入院。由于徐某经营的敬老院服务还算周到,很多孤寡老人纷纷入院,到去年底敬老院一共有三十几位老人居住。今年春耕开始前,徐某把十几公顷土地转包给了各村村民,一共得款五万余元。但是,就在春耕开始后不久,敬老院的老人们突然发现徐某携款逃跑了,敬老院一下子陷入了瘫痪状态。老人们找到租种自己土地的人想要回耕地,结果也被拒绝了。“这一年的日子不知道怎么过呢!”老人们无助的说。

申论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城乡居民养老情况,对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问题现状进行概括。

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字数不超过300字。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中国科技近20年来的长足进展一直令国人激动,网络热、基因热、纳米热……科技的新贡献让科技工作者头上的光环又亮了几分。就在国内新科技的发展如火如荼之际,“浮躁瘟疫”也向科技界悄悄袭来。

2.警钟最先在海外响起。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在3月发表题为《中国的希望与浮夸》的评论,指出中国一些学者追求金钱和地位的不良风气正在玷污一些著名研究机构的声誉。并同时指出,中国的新一轮科学资助热潮及吸引海外科学家回国的若干计划被国外学术界认为是成功之举。但是,一些在海外华人圈被称为“科学骗子”的人也参加到国内学术投机的行列。

3.去年8月,国内媒体和北京生物学界的不少人都为一条新闻激动过:留美学者、美国洛杉矶塞达西纳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陈晓宁携带多年研究的科学成果——三个基因库回到北京。她将把这三个基因库永久留在中国进行科研和相关的临床诊断。媒体将陈晓宁誉为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并称三大基因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而国内一些著名生物学家也站出来为陈晓宁喝彩。其实,陈只有硕士学位,其副主任之职只是行政职务,也并非是副教授,所谓三大基因库也非价值无法估量,而是花4000美元就可买到,甚至可免费索取。

4.“基因皇后”事件结束不久,国内南北生物学家又为“核酸营养”展开交锋,十余位专家甚至院士和国外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卷入其中。反对方指出“核酸”没有营养,对其产品的宣传是商业骗局,美国早在20年前就司法判定了核酸营养是商业骗术,但支持者仍然坚持核酸营养研究是一项“新科学”。直到国家卫生部宣布某核酸营养产品属“扩大宣传”,反对方才艰难地占据上风。

5.据《科技日报》报道,“863计划”实施15年来,申请专利与发表论文的比例大约为1比30。其中某一年仅获得3项专利。论文偏多而成果太少,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某些科技工作者务虚不务实的作风。同时,国内科学家论文因“千第一律”,雷同者太多,引用率不高,影响较小。

6.更令科技界感到羞愧的还有个别抄袭现象。据悉,国家自然基金委调查的有关基金项目的申请中,弄虚作假、剽窃事例绝对量在增加。更有甚者,还曾有人伪造论文检索证明,将实际收录论文数由1篇夸大为7篇。

7.原中科院化学所所长胡亚东研究员则用他在科学院图书馆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浮躁:中科院图书馆大概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好的图书馆。过去那里经常坐满了看书做学问的人,其中不乏像竺可桢、卢嘉锡这样的大科学家。可是现在,人少了,去的人也多是找了想要的东西一复印走了。“味道完全不对了。”

就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用不超过200字进行概括,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二、给定资料在粽子飘香的季节,贵州万千考生终于迎来了2010年公务员考试。在2010年6月14日申论正式

二、给定资料

在粽子飘香的季节,贵州万千考生终于迎来了2010年公务员考试。在2010年6月14日申论正式结束之际,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专家对该试卷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以期与各位考生共同探讨本次考试所呈现的特征:

一、以豪华课本为切入口,考察环保问题

2008年国考申论围绕怒江水资源开发问题,考察了生态文明;2010年国考申论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再次将生态良好问题推上考试;2010年浙江省再次围绕低碳经济进行了申论考试。如果各位考生平时对热点和时事有所关注的话,不难看出低碳、环保、生态无疑是最近一年最热的词汇。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各地都将面临节能减排的成果的考察;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虽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但是在此表明面对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需要共同贡献智慧和责任。此次,贵州省申论考试也是“老题新做”,虽然环保问题是老的,但“豪华课本”的切入口是新的。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公务员考试是能力考试。

二、题型常规,考察各种能力

本次申论考试共包含四道题目,分别考察了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体而言:

1. 认真阅读资料,简要概括循环过程存在的问题。限200字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1、两个家庭的就医之痛:

7月23日,北京某医院。躺在病床上的张小军是从河南来京的务工人员。7月20日下午,他在北京一个工地上干活儿,因一脚踩空从6层楼上掉了下来。经诊断,张小军为脑震荡和三根肋骨粉碎。一个月前,张小军为了挣钱回家办生孩子的喜酒,经熟人介绍来北京打工。“三天花了两万多元,我们每天才挣40多元。这钱先由老板给垫着。现在还没敢通知他家里。可也不能老这么撑着,这不算什么工伤,花这么多钱他一辈子也挣不了……”他的同乡刘军低着头说。病床上的张小军黝黑的脸上有泪水的痕迹。

7月24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门口,记者见到从山西来京求医的肺癌患者范某。范某43岁,六年前他就感觉呼吸不舒服,拖到去年2月才去看病。“当时拍个片子就要500元钱。我嫌太贵,就没看。”2004年4月,范某实在忍不下去了,才去医院,结果被确诊是肺癌。范某夫妇很后悔,当时觉得看病太贵了,能扛就扛,没想到扛成了大病。到目前为止,范某为看病共花了7万元,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背债6万元。现在,他家成了当地贫困户。

2、一组数字:

52%:药品费用支出(据世界银行一份报告显示,2003年,我国药品费用占全部卫生支出的52%,这一比例在大多数国家仅有15%~40%)。

12%-37%:大处方(由于大处方,我国卫生费用的12%-37%都被浪费掉了)。

80.2%:抗生素滥用(我国某医院2000年调查显示,该院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

36.7%:大检查(1990年至2002年,我国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医疗费中,检查治疗费用所占比例从28%上升到36.7%)。

3、卫生部有关负责人透露,现在全国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外1/3正在瓦解的边缘,还有1/3已经瘫痪了。据卫生部统计,2000年中国卫生费用中,农村卫生费用占22.5%,城镇卫生费用占77.5%,这就是说,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4、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

5、卫生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10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分析这一问题成因时说,5方面因素导致了“看病难”问题突出。这些因素包括:

(1)、医疗资源总体不足。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其中还有不少资源水平不高,公众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2)、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80%在城市,20%在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也加大了经济负担。

(3)、中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中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的三重负担。”

(4)、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近八年来,中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公众经济负担沉重。“这里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以及医疗销售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的影响,必须着力解决。”

(5)、政府投入不足。在中国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大约有60%靠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15%。

6、今年下半年,全国全面启动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昨日,卫生部发布《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患者入院时要进行医生不收“红包”、患者不送“红包”双向签字。(2012年8月2日《新京报》)

表面看来,此次卫生部发布《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目的在于遏制医生收受红包的乱象,但在当前医患双方地位不等和缺乏法律监管的现实语境下,如何规避此类现象的发生,仅仅依靠医患双方的“双向签字”还远远不够。

长久以来,在医患双方的辞典中,红包收受素来是二者所达成的“心理默契”。一方面,患者家属在“不送红包内心担忧”的心理作用下不得不遵循这个潜规则,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红包收受并没有法律的制约,医生是否收受红包,也似乎仅仅依靠其自身的道德素养。

7、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披露了最新医改报告的详细内容。由葛延风领衔完成的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建议。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

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

8、资料:

■人民日报:医改千万不能迷失方向

我国的医疗体制与西方完全不同,“看病难”的主要根源是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等,无论是产权制度改革,还是引进民间资本,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使“患者有其医”,这个方向不能迷失,这个目标不能偏离。

■南方都市报

医改“去市场论”存偏差 医疗福利应更公平分配

医疗福利制度改革是引起人们对医疗改革普遍不满的最重要原因,而它显然与“市场化”无关。

目前的医疗体制改革如存在问题的话,首先是政府的医疗福利投入过低,或者更重要的是,这笔投入分配不公,其次是公立医院里呈现商业化倾向。

■《中国经济时报》

医改怨声载道 别拿市场当替罪羊

“市场化”或许并不适合中国的医疗改革,但据此将所有问题都归罪于市场,却有失公允。

医改的前提,是要分清楚,哪些事该政府做,哪些事该交给市场。市场化不是改革方向,并不意味着“市场”是一切过错的替罪羊。

■南方日报:落实生命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这是最基本的公民权利,如何能从制度和法律上切实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公民,不再又是一纸空文。

9、据中国青年报消息 :近日,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在医院与医药企业峰会上指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昨日,正在参加民营医院管理年会的许多代表说,这是卫生部首次站出来否认“市场化道路”。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副省级市城市卫生局长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也作了同样的表态:医疗卫生是关系人们生死健康的问题,它不同于企业,改革的方向要以政府为主导,而不能是以市场为主导。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就材料中反映出的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你自己对医疗改革的见解。(20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6年10月10日,江苏省教育厅将最终敲定的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上报国家教育部。此前,江苏省教育厅将此方案向社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公示。新方案在原公示方案基础上做出了多项调整,其中之一是调整语文、数学、外语考试的分值:语文、数学各增至160分,外语降至 120分。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齐道兰认为,外语固然重要,但它是一门语言工具型学科,不一定要在高考中抬高到与语、数相等的位置,它的分值过大不利于选拔人才。无锡市梅村中学的胡平校长也认为,语、数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而外语更侧重于工具性,其权重从等同于语、数改为相差 40分,是比较合理的。

南京市中华中学副校长钱进认为,这种调整对过分强调语言做了弱化,这样一来,外语好的地区在总分上就讨不到那么大的便宜了。外语总分的“缩水”更加彰显了语文、数学的重要性。在新的教学工作安排上,学校不会对教学做很大调整,但是对基础学科的强化无可厚非。“数学和语文分数增加很大,加上外语的弱化,特别是附加分的分值也非常可观,因此一些学校会考虑在选修课中加大对语、数的学习力度。”钱进说。

许多农村中学的校长都反映,这次外语分数的降低有很大好处,以前农村外语教学一直是个难题,外语教师比较缺,好的教师请不来,差的教师要出去进修。同时,农村开设外语课的时间也比较晚,以前到初中以后,现在虽然有所提前,但与城市中学的外语教学差距还是很大,这次外语分数调低更加有利于城乡学生的公平竞争。

不过,也有校长对这一条表示不满。一位高中校长说,按方案说明,2008年的高考录取时是按语、数、外3门的总分划线的,总分差1分都可能被拦外,所以师生对这3门的分值变化非常敏感。一些外语教师担心,此举会影响到学校和学生对外语学科的重视程度。

2.早在1999年,教育部便开始在局部范围内实践高等学校考试制度改革,至今未曾间断。北京大学文东茅教授对《隙望新闻周刊》说:“每一项重大的高考改革政策的调整都依赖于社会条件,依赖于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依赖于人才观念的转变。”

1999年以高校扩招为信号,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

——经教育部批准,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增幅达20%,人称“高校大扩招”。扩招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人民群众更是普遍渴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二是高校招生比例低、录取人数少、考大学难的现实,促使政府推行扩招。

——设置“3+X”科目考试方法,由各省根据情况设置“X”的具体科目。基础教育环节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给高考改革提出紧迫性任务。中学新课改,由于各个省的教材不统一,伴随其后的高考必然要做好相应配套工作,于是将高考权利从全国集中统一考试下放到各个省。

——全国招生网上录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应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大大提高了录取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高校扩招后,大学录取对象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来作为培养精英的模式,转向了大众化教育模式。这种情况下,高校对于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发生了变化。再加上高校对学生个性、对学校独特的学风强调得更多了,势必需要对原有高考制度的缺陷,加大力度进行弥补和修正。

3.据悉,2006年内地共有17个省市的学子向香港大学递交了4 848份申请。港大以写论文及考文法为主的英语笔试淘汰了大半内地申请者后,2 521名学生经过10多名教职员面试考核。面试中,每6位申请者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两位港大职员逐个“打分”。讨论主要以日常生活题目为主,例如以“卖盗版要不要受惩罚”等进行讨论。

据介绍,2006年报考港大的大部分内地省市的申请者,高考成绩均超过内地顶尖学府的入学分数线,如北京及上海分别有近4成及5成申请者的分数超过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四川、陕西等地亦有6成申请人成绩高于顶尖学府。此外,广东省更有两名取得900分满分的状元,以及海南省仅差14分即达900分满分的尖子。 ’

港大教务长韦永庚指出,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与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如果是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与课外活动的“书呆子”,则不会被收录。最终有11名“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而被拒之门外。

另据了解,港大2006年录取的250名内地生中,年龄最小的仅十五岁,2/3为女生,主要来港攻读商科,也有不少选择理科。港大余下的20多名非本地生限额,会预留给来自瑞典、韩国等地的海外学生。该校预计2007年会稍微增加录取非本地生的名额。

4.高考实行分省命题是教育部多年倡导的一项高考改革措施,继上海(1987年)、北京(2002年)率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之后,自2004年起,先后增加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山东、安徽、江西、四川、陕西14省市单独组织本省市高考试题的命题工作。至 2006年高考,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社会各界对分省命题最初的忧虑,也伴随着连续几年平稳的高考逐渐消除。

多年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高考模式,因其具有公平、高效、权威的特点,成为社会最为认可的高校新生选拔方式。但这种简单化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理念与考试方式,因为无法兼顾各省经济、文化与教育水平的差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新课程全面推行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压力与挑战。就此而言,分省命题因为充分考虑到各省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课程改革的实际,成为高考改革在坚持统——的基础上,走向多样化的关键步骤之一。它不仅为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评价机制,也为高考正确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提供了空间。同时,由于我国大学新生录取实行“分省录取”的模式,考生的竞争事实上主要来自省内。因此,采取“分省命题”的方式在与录取模式相一致的基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的竞争压力和心理负担。

5.在宿州市教育局获悉,高考期间,宿州市(含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共发生u起考生舞弊事件,当地教育部门已做出严肃处理,同时向省招办进行了汇报。

据了解,2006年6月7日下午,在宿州市第九中学考场,宿州市报考体育专业的某中学学生孙某在参加数学考试时,因请刘某代考,被监考老师及时发现,对其进行了及时处理。宿州市招办郜主任介绍说:“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相关规定,宿州市教育部门做出了该考生各科成绩无效的处理决定,已报省招办批准。”

据郜主任介绍,高考期间,宿州市共发现11起考生作弊、请人代考的情况,其中以萧县情况最为严重,教育部门均已对这些违规考生做出了严肃的处理。

“这11起事件都是由监考老师发现的,他们非常负责任。”郜主任告诉说,“这为考生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6.澳大利亚首都于10年前取消了会考制度(相当中国的高考),改为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这样就避免了偶然性,突出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学生每门功课的成绩是根据其高中两年期末考试、课外作业、作文和演讲4项成绩评定的,学校选取学生成绩最好的4门课合成个人原始分。由于没有统一教材,也没有统考,各校的试题有易有难,因此,个人原始分的“含金量”不同。这种录取制度有4个特点:(1)不以一考定终生。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打消临时抱佛脚和碰运气的侥幸心理;(2)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机制。“全澳等级考试”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学校只有精选教材,精心教学,引进高质师资,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各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了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3)强调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为将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健康的学习。

7.中国政法大学对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人口比例确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在两会上透露了这一消息。各省招生指标的计算方法是;用当年学校计划招生的2 000个指标除以13亿,再乘以省份的人口数,基本上就是下达到各省的指标数。在此基础上,考虑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生源质量、地域因素等,确定本科招生分省计划。

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计划按人口比例确定,给现行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制注入一针新鲜剂,有专家称之为,打破地域差异的破冰之举。新鲜的且是有助于高考公平的事,从常理上说,应该是引得多方拍手称快,引得应者云云的,可此举并没有引来多少的热情回荡。至少没有校长要想成为第二个。相反,却引来了众多的“清醒之音”。

据全国人大代表温俊义介绍,几所著名高校的本地生源比例分别是:北大17%,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公共部门人才测评中探索并使用的一种新的适用于集体测试的方法

B. 讨论中的问题通常是以书面形式给出

C. 主要测应试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 测试者能够更准确地确认自己报考的岗位是否适合自身的各项条件及兴趣、意愿和理想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申论考卷分为副省级、市地级。其中,副省级卷侧重于考查分析问题能力和考察执行能力,市地级卷侧重于提出对策能力()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国家环保总局公布30个违法开工项目,分布在内蒙、甘肃等13个省,其中有26个电力项目。

2.据国家电网调查数据,2004年1月以来,有21个省市电力严重供应不足,24个开始拉闸限电,电力紧缺已经不是局部的事情,而是全国范围的问题,严峻、严峻、严峻成为用电形势最常见的语言。

3.2004年,我国电力增长速度达到了15%,当年新增4930万千瓦发电量,使我国总装机达到4.4亿千瓦以上。虽然我国的发电装机能力相当于英、法、德三国的总和,超过了日本2.8亿千瓦的装机总量,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远远落在后面,其原因就在于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太多。

二○○○年至二○○二年间,中国的发电装机分别比用电增长低四点五、二点七和六点三个百分点。电力基建投资连续几年滞后于全国基建投资,直接导致电力供应总量不足,供需缺口加大。

4.因“电荒”而“电慌”。今年3月两会期间,“电荒”问题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有的代表反映:“缺电让宁波税收损失4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损失200亿”;有的代表“一声叹息”:“我们那里有的企业‘停三开四’,甚至连菜场里都点蜡烛卖菜”;而有的代表大叹“苦经”:“一停电,出口订单就完不成,完不成就要赔偿”。

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协调经济”成为今年最热门的话题。会议提出了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节约能源。资源是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必须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6.针对国内出现大面积电荒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指出,总体上说,缺电是季节性、高峰时段的。他认为导致缺电的主要原因是钢铁和电解铝这样高耗能项目建的太多了,致使用电亏空。

7.国家发改委能源中心主任周大地说,缺电原因除了“垄断行业、决策失误、电力设施不足、煤电价升高等短期原因外,电力与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有关系。

一些专家把矛头指向了电力体制,开始讨论电力是不是垄断行业,“电荒”是不是垄断惹的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说,电力是可以造成商品短缺的垄断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电网具有自然垄断性,这一点世界公认。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则认为,不能笼统地说电力是不是垄断。就像铁轨、桥梁一样,电网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铺两条。那么,惟一性的电网就是垄断的。但这个网上的服务不是垄断的,它可以放到市场上完全竞争。就像德国,电力交易所跟股票交易市场一样,电也像股票一样在其中买卖。半个小时前的电、5分钟前的电都不同价格交易,大发电商与大用户坐在交易所大包房讨价还价。 电力改革专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纪鹏教授则认为,电力“发输配售”四大环节中,除输电具有天然垄断性外,其余三环节都不具有自然垄断性。国家电力公司是一个构造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电网就好比一条高速公路,各运输公司通过这条路来运送旅客和货物,并支付一定的道路使用费。而当前的问题是,国家电力公司有自己的自留地,在高速公路上,自己的车不交费,堵塞时,自己的车优先通过。这样,竞争就不公平了。

8.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从长远原因分析说,资源不足、体制缺失、观念落伍是导致电力紧缺的主要原因,其中资源的不足,是关键因素。

9.韩晓平为大家算了一笔帐,“北京电网 2003年用电最高负荷833万千瓦,根据电力部门的调查,电力负荷中有300多万千瓦是空调负荷,而这个最高负荷仅维持了很短暂的时间。2003年的电力紧张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天气一热或一冷,就会立即反映到电力需求上,说明空调负荷已经成为电力系统的巨大负担。”

10.今年,20多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居民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国家发改委表示,经过审批之后,居民分时电价政策将在全国大范围实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现在实施峰谷分时电价,主要是适当提高在高峰用电时段的电价,降低低峰时段用电价,从价格这个杠杆讲,实际上起到一个引导大家在低峰用电,避开高峰用电这样一个作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宋密则指出,各地政府也可以根据《加强电力需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自己来安排一个细案,通过这一年的时间统一总结以后;要把它作为长期的一个实施的办法。

11.为了支援上海等东部城市用电,在贵州等地建两处电厂,本来这些地区就是酸雨的多发地区,如果不加大对这些地区脱酸的资金补偿,那么西部就会受到不公平的经济代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初夏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发出警告,夏季用电高峰来临,中国需要警惕火力发电可能造成的酸雨污染;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季学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二氧化硫造成的酸雨对我国的环境影响已成为突出问题。这不完全是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市场问题,并与人文因素有关。《人民日报》等媒体发出了“经济增长迅速治污能力滞后,我国酸雨污染形势严峻”的呼吁,另有媒体提出了“电力二氧化硫治理为何进展缓慢”的问题。国内专业从事项目工程的上海石川岛脱硫工程有限公司一位发言人则称,目前国内脱硫工程技术已不成问题,部分企业在新上火力电厂不愿上脱硫环保设施主要原因还是经济问题。

据悉,“十五”期间,各地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要求,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城市燃料含硫量,建成一批二氧化硫污染综合治理项目,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由于近两年来全国部分省市的缺电,大量火力电厂匆忙上马及其他因素,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到15.8亿吨,比上一年增加2.1亿吨,由于这些新上项目大都未采取配套脱硫设施,导致“两控区”和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上升到1330万吨和2220万吨,比上一年分别增长了15.76%和15.2%,这样导致局部酸雨情况恶化。部分城市酸雨频率超过90%,据此,被认为环保总局的原定计划难以实现。

去年以来,随着各地缺电的呼声越叫越高和由缺电造成的对发展地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又有一批火力电厂正在加紧上马,而因为新上脱硫设施,可能要新增投资相当于上电厂投资15%-17%的费用,而电价又不能随便涨的原因,许多企业选择了拒绝脱硫设施的做法,这样将导致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12.学者陈清泰在“节约能源高峰论坛上”发表言论说:能源是国家的具有战略性的公共产品,应该把节约能源提高到国策的高度。

13.近些年各地开发区蜂拥而上,大多都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许多地区以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重要措施。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西部一些省份大办“高耗能工业园区”,计划把本地区建成“世界级”的高耗能产品基地。结果使原来不缺能源的地区也严重缺电、缺煤。中国对世界能源的巨大需求已经引起了能源价格猛涨。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4年国际市场煤炭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41.7%,原油价格上涨30.2%。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如果中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其能源消耗将是中国和世界难以承受的。

14.由于市场的需求的因素,电力开始扩张,近几年供电量直线上升。2004年1—7月,北京地区总供电量为282.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27%。北京地区全社会用电量累计 258.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27%,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增长8.51%,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达到 38.99%,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则稳步上升,达到17.32%,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

据了解,北京电力公司所处的华北电网 2004年最大负荷达到6315万千瓦,京津唐电网最大负荷2204万千瓦,较2003年增长 12.39%,在电网负荷高速增长的同时,电网新增发电容量却十分有限,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地区电网作为京津唐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电负荷量约为京津唐电网负荷总量的50%,2003年北京地区的最大用电负荷为833万千瓦,2004年最大用电负荷已增至943万千瓦。

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用电负荷从1998年的495万千瓦,到2003年的833万千瓦,年均增长率为10.97%,居民用电量也增长较快,由1998年的29亿千瓦时提高到2003年的7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19%。预计 2004年至2010年,北京地区电力负荷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5.国务院开始对高能耗的项目进行清理,列入国务院清理整顿范围,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高能耗的项目包括: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铁合金、焦炭、平板玻璃、13.5万千瓦及以下火电机组等项目。

16.在全国节能周上,国家出台了《公众节能行为指南》,规范人们节能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主管人员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较强时,其有效管理幅度可适当窄一些。()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先生最近在媒体上发表《10年以后谁种田》一文,提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国土地政策使得耕地被瓦片化、补工化,无法寻求规模效益。这种“一亩三分地”式的小规模农业,可以让农民温饱,但无法让农民致富:可以解决生存,但无法解决发展,它直接导致农业人口老龄化和农业空洞化、农村破产化,青山绿水间只剩些白发人。有些村庄竟找不到壮汉抬农机。有人叹道,再过几年,恐怕连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了……

耕地细碎化使农民无法从农业中得到规模效益,科学技术也很难在农业中发挥效用。在此情况下,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背叛”土地转而到城市谋生,就是他们的理性选择。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到城市打工,农村只剩下白发老人和“3861”部队(妇女儿童)还算是好的,一些地方的大量耕地干脆抛荒。

耕地细碎化导致农业人口老龄化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它直接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历来强调土地为财富之母,是国家最为宝贵而且稀缺的资源。然而依此看来,我国在土地资源上的浪费是极其惊人的,甚至可以说最大的浪费是土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资源的浪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农民外出打工,而其名下的土地没有实现合理流转,导致一些土地呈现小规模的常年抛荒。二是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在城市“非正式定居”(户籍不能随迁),大量村落消失,又没有新的农业人口进入,导致农地较大规模抛荒。第三个方面是最严重的,在现有的土地产权和征地制度下,征用农民土地过于廉价,导致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欲望格外强烈,以各种开发区为名的圈地运动此起彼伏,大量土地被圈后没有开发,多年撂荒,杂草丛生。

土地产权不稳,农业就不稳;农业不稳,中国可能就不稳。如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可以交易、流转,是一个一举多得之举;为保护农民利益,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兼并,从而带动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圈地运动”成本,保护耕地。

现有的、不让农民拥有自由市场经济意义的土地产权,其出发点据说是为了保护耕地和让农民有保障。但无视经济规律的结果,却是走向完全相反的两者都不保的结局:农民的利益被侵犯得越厉害,耕地的损失也越快,浪费抛荒现象愈演愈烈。土地虽然“在那儿”,但已经不再产出效益,跟“不在”又有何区别?

2.中国耕地的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退化,保水保肥的能力下降。2000年,西北、华北地区大面积频繁出现沙尘暴与耕地的理化性状恶化,团粒结构破坏有很大关系。

3.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50年来,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万亩),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氮、磷、钾的含量。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

中国耕地目前面临着严重的污染。

2000年对30万公顷基本耕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发现,其中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

环境污染事故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破坏时有发生,2000年发生的891起污染事件共污染耕地4万公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2亿元。

中国每年对农药的使用量约2.3亿公斤,其中除草剂占17%、杀菌剂占21%、杀虫杀螨剂占 62%,而在杀虫剂中,具高毒性的有机磷农药占70%。

4.记者最近在沿海一些省、直辖市采访时发现,许多地方都在闹“地荒”——有项目无土地。先看珠三角。现在珠三角的发展日显疲态,开始明显逊于长三角,跨国公司的中国(亚洲)地区总部多数设在上海,广东15年来首次将利用外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全国第一”位置拱手让于江苏。这个变局当然是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即珠三角长期以来土地过度“透支”,导致用地越来越紧,地价越来越高,成为制约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在在珠三角,不仅是城市,任何一个乡镇,头号难题都是土地吃紧。按照目前的开发速度,中山市等“四小虎”到2010年以后就无地可用了。

再看长三角。在土地问题上正重蹈珠三角的老路,新一轮圈地潮席卷两省一市。作为民营经济发源地的浙江,特别是温州,现在民资大量外溢,这固然与浙商敢于闯荡四方、赚天下钱的精神分不开,但也有其苦衷,温州的土地太昂贵了,开发成本甚至高过上海。实际上,浙江用地吃紧又何止一个温州,其他地方也同样捉襟见肘。而江苏从当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土地粗放利用,到现在外向型经济扩张,城市规模膨胀,土地资源同样越来越紧缺。

以昆山市为例,如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包括乡镇在内将出现无地可供的局面。实际上,江浙两省整个沿上海周边地区、沿沪宁、沪甬及沿江地区,都将面临同样的困境。面对江浙两省的高速增长,上海人坐不住了,上海全市虽然总共只有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却出台了一个“173”计划,决定划出173平方公里的地区,开辟一个低商务成本的特别园区,以应付周边地区挑战。所谓低商务成本,说白了首先就是低地价,甚至以“零地价”吸引外来投资,作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尚且如此,引资大战怎能不硝烟四起,圈地之风又怎能不越刮越烈呢?

那么,京津唐地区又如何呢?可以说,圈地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仅北京市就有3000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5000个北京居民就有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从任何国家来看,都是可怕的现象。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地虫子”,做倒地生意。资料表明,北卓的用地70%都是在炒作过程中完成的。不少是多次转手。而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北京现有的可用储备土地资源仅能满足到2010年用地需求。而且,这一地区正面临土地资源与淡水资源的双重紧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正日趋极限。

5.现在不少城市扩张无度,追求表面繁华,借经营城市之名,行以地生财之实,不仅人为地扩大了城乡社会的鸿沟,并可能导致城市社会本身的断层,形成新的边缘群体,积聚诸多不安定因素,背离城市化的宗旨。

边缘群体之一是失地农民。现在城市——味追求“做大”,从撤县设市发展到划县为区,不管条件成熟与否,有的市尽管本身实力有限,但不惜一口气吞下—一至两个县,划为新市区,一下子跨人了大中城市的行列。在这场新的“造城运动”中,传统的乡村一夜之间在名义上变成了市区,农民的土地也任由处置了。于是,各种名目的开发区抢着挂牌子,开发商更逐利而至,大批农民变成了“失地农民”。而不少失地农民更是沦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生活在城市边缘。据调查,一般每征用一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地。这就意味全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的约 3500万人,可能猛增到2010年的6000万人左右。这是一种“变质”的城市化,必然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城市扩张中,郊区农民首当其冲。郊区农民处于城乡接合部,原是比较富裕的农民,除种田外,不乏外快收入,如做点小生意、出租房屋等。而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想征就征,对房子想拆就拆,想补偿多少就补偿多少。明明土地已价比黄金,而向农民征用时,却以粮食价格来折算补偿。土地是资源,征地后变为资产,每亩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价值成几何级数增长,大部分进了政府和开发商的口袋,而对农民的补偿每亩仅几千元,只占土地出让收益的5%左右。显然,城市化的实质是让更多的人分享现代文明,城郊农民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城郊土地的级差地租完全可以让其过上比较像样的生活。而现在全被剥夺了,农民不像农民,居民不像居民,出门是宽阔的马路,抬头是高楼大厦,但自己却一无所有,年轻人还能打下,年老体弱者则生计无着。显然,以“失地农民”为代价的城市扩张,是与建设“平安城市”的目标相背离的。

边缘群体之二是城市贫民。现在我们城市的变化让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忧者何为?忧在现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脱节,盲目贪大求洋,一味追求浮华,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广场气派非凡。但作为城市普通民众,却无力消受这样的“现代化”。面对房价飞涨,只能望楼兴叹。为了谋生,做点小本生意,但因整顿中容,拓宽街道,小店小铺又难逃被拆除的厄运。即使自己有处住房,在城市改造中不知哪天被开发商看中,就得限期拆迁。政府部门对开发商是笑脸相迎,对拆迁户是手段强硬。拆迁期限不容半点商量,推土机是无情的,而什么时候能拿到房子是开发商说了算,苦苦熬几年搬了房子,换来的是越搬地段越偏,学区越差。可以说,越是弱势群体,为城市建设作出的牺牲越大,而回报越少。

边缘群体之三是农民工。现在我们的城市,四处有农民工的身影,高楼大厦是他们盖起来的,平坦的马路是他们铺起来的,最苦最累的活是他们包下来的,他们默默奉献,但多少年也难以融入其中,对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滑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4.考生可在本试卷页的空白位置或草稿纸上打草稿,但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他位置一律无效!

二、给定资料

(1)交通工具使用,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及工作之需而不断发展、改善和变化的。战争年代团以上干部可以骑马,建国后逐步改用吉普和小汽车。1984年以前,只有党与国家高干才有资格配备专车,同年取消了这项规定,马上就竞购公车。I985年仅进口小车就达20万辆,耗资近20亿美元,超过了前30年的总和。“八五”期间每年以26.99%的金额和l6.2%的速度在增加。以1993年为例,当年全国生产与进口小车共40.6万辆,其中98%为公车,达700多亿元,相当于1996年全年的国防开支。1998年全国新增公车82万辆,购车金额高达1000亿元,加上司机工资、燃油、保险、维修、养路等费用,年支出近2000亿元,相当于当年国防开支的一倍(据2000年10月16日公布的《2000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2)公车私用,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而且已成为政风腐败的重要表现。公车成了主人身份与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少领导干部到了无车不出门的地步,公车私用已非什么秘密,不仅外出旅游、钓鱼、宴请、娱乐要用公车,甚至子女上学也离不开公车。不少乡镇干部住进城市,早出晚归,往返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黑龙江省X市纪委的一项调查表明,公车用于办公的占1/3,领导干部私用的占1/3,司机私用的占1/3。公车运输成本非常惊人。《湖南日报》有份材料载明,“一般轿车每万里运输成本为8215.40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公车则为50360元,是正常运费的6.13倍,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是公车的五倍。”每万里公车开支是出租车的7.4倍,浪费惊人。

(3)《农民日报》曾曝光的四川叙永县县委书记巫俊明屡次超标用车的购车事件。“三讲”中查出他超标70多万元购买沙漠王子越野车,他虽表示坚决改正立即卖掉,可“三讲”巡视组刚走,他竟采用偷梁换柱手段,指使该县电力公司从农网改造费用中提取十万元,并用电力公司的一辆六缸3000型三菱越野车与他的沙漠王子车交换。且在《农民日报》曝光后,他竟下令将该期《农民日报》收回并焚烧,影响极为恶劣。

(4)某报披露,某县一个县领导对拟议中的车改方案批示:如果取消了上级领导的公务用车,那他们下来用谁的车?还不是我们接送?领导能下来是看得起我们,我们能让他们乘公交或出租吗?至于企业要想壮大发展,照样离不开政府支持,如果领导要用你的车,你敢拒绝吗?高兴还来不及呢?

(5)2003年,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北京、上海、青岛、郑州、武汉、重庆、广州7城市普通居民的电话调查显示,95%以上的公众赞成进行公务用车改革。七成的公众认为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六成左右的公众认为公车养护和驾驶员的费用惊人,开支巨大。在问及可以用什么方式使用公务车时,有64.3%的公众选择了“公车租用”,有27.5%的公众选择了“岗位补贴”。

(6)杨林开着自己的“嘉年华”行驶在重庆的街道上时,有时会有点怀念使用公车的日子。而就在不久之前,作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的科员,排队等着用公车的经历还曾让他苦恼不堪。他喜欢开着自己的车子上班的感觉。如果不是车改,至少几年之内,他这样的普通公务员显然无缘享受这种好感觉。“私车公用”之后,办事效率也眼见提高。但当他开车在市中心的解放碑一带艰难地寻找一个车位的时候,他的好感觉有一点受挫。这让他对公车的情绪十分矛盾。

(7)在公车改革这个问题上,许多官员对经济账并不感兴趣,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他们的身份。他们是官员,讲究在群众眼里的“形象”,公车改革取消专车,对他们的心理是一次很严峻的考验。如果思想意识转不过这个弯,强调身份和地位的官员,就可能成为改革的抵触者。在许多人的意识中,领导配专车用专车是很正当的,有了专车就取得了独占使用权,比私车还“私车”。而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律将未经法律批准的“公车私用”视为贪污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8)四川成都市规定,采购公务车时首先要坚持使用国产车原则。副省级干部使用价格35万元(含35万)以内、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的小轿车;副市级干部、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党政机关的公务用小轿车,价格控制在25万元(含25万)以内、排气量2.0升(含2.0升)以下。为防止公车私用,凡需用公款购买公务用车,包括2.0升以下的各类各型车辆,也必须报经市车辆编制主管部门审批。区市县级和市级部门领导职务公务用车:每3人两辆,4人3辆,5人4辆,5人以上每增加两人增加一辆车;价格标准:25万元以内。区市县级和市级部门非领导职务公务用车:3人一辆;价格标准:25万元以内;市级部门其他干部:20人一辆;价格标准:25万元以内;区市县级各部门(含乡镇、街道办事处)和财务独立的县处级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每15人1辆;价格标准:20万元以内。领导干部在任同一职务期间使用的小汽车,5年之内不准更换。使用5年以上,能够使用的要继续使用;按照国家汽车报废更新标准的,经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才能更换。领导干部变动工作岗位,能在现有车辆中调剂的,不准购置新车。

(9)有学者提出,有的地方将政府机关的原有公车集中起来,成立专门的公务车队,对每二项公务活动,每一次公车出行,都严格手续审批,这样做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车的私用、滥用。但是,这同样存在漏洞,因为公务车归根到底隶属于相应的机关,看领导脸色、给领导面子的事情在所难免。要克服这些,就要做到相关的职能要分离,相应的规范要健全,相应的程序要合理。

(IO)对于公车这样的职务附加品,国际上许多企事业单位的通行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职务消费计入薪酬,给有消费需求的岗位设立一定资金额度,打人工资,无论盈余还是不足,全由支配者自己调整。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德国政府给施罗德配备了高级防弹轿车,但他私事外出不用,因为要付钱。另一种则是采取高技术手段精确区分公私使用,对公车私用有严格的制度打击。芬兰政府就曾经在公车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监测公车的用途,一旦发现公车私用,将有非常严厉的惩罚。后来公务员们普遍适应了这种做法,定位系统才被拆除。

(11)烟台大学1998年率先实施公车改革,6年过去,该校节省了经费两百万元,节省这么多钱,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简单:公车不再姓“公”。将公车推向市场,能给学校省多少钱,一位校领导给记者算了笔账。原先,一辆车配一名司机,每年养路费、油钱、维修费加上司机工资,最少也得3万,改革后,10余辆公车每年至少为学校节省30多万。公车由个人承包,维修费用司机出,司机开得不仔细,各种费用就要上升,司机必然爱车如命。学校的费用降低了,司机的收入却比改革前提高了不少。

(12)“公车为公”的“为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为公务,二是为人民大众。公车不管怎么改革,不管是完全取消还是有效集中,只要是遵循了“做公务”、“为人民”的原则,即做到了“公车为公”,那么它就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大幅度削减公务车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这反而会导致一系列问题。首先,真正意义上的“公务用车”的职能得不到体现,相关行政机关的公务活动用车碍不到有效保障,办事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行政机关不能高效运行,受害的最终还是普通民众。另外,取消公务用车,相关的交通补助必然会提上日程,交通补贴如何补,怎样才能改出效益,怎么做到公平、公正又是个大难题。譬如有单位按行政级别给予机关工作人员不同的购车补助,鼓励工作人员买车,同时,所有工作人员每月还将有一定数额的交通补助,有的月交通补助甚至比部分职工月工资还高。这样算来,机关总部每年的交通补助数额之大可想而知,导致基层职员大为不满,人心浮躁,有失公平、公正性原则,其公车改革的意义就值得怀疑了。如果公务用车的改革没能做到“为公”,即为公务着想,为普通大众着想,那么不管怎样改都不能算是成功的。

(13)对于“车轮腐败”,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超标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上。不过,各地试行的实际“改革”办法,并未围绕这些关键问题着手,而是采用“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彻底革命”。比如有报道说,有个省在200多个乡镇实行车改试点,结果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财政支出达36.6%。按照中央以及各级政府有关公务用车制度的规定,乡镇一级领导并无专车待遇,如今却大小领导人手一份车贴,有的接近3000多元,甚至比工资还多。这等于把应当清理的事实上的“专车配置”,变成了名正言顺的“车贴,,。至于节省开支,数字的确可观,算法是简单的减法:将以前的购车费、修车费、汽油费、路桥费、司机工资等总费用,减去车改后的车贴总数之“差”,就是“节约数”了。这个“差”虽然庞大、可喜,但是,是不是真值得喜,得看那个“被减数”是不是合理合法。据知,有个镇在车改前居然有18辆公车。如果车改的依据是建立在这18辆公车以,及相关费用的支出“合理”的基础上,车改的效果就有疑问了。废止公车制度而改为发放车贴,将“公”与“私”模糊起来,看上去是经费包干、超支自负,钱是不会多花了,可是却在么·务活动上打了折扣。

(14)据了解,杭州市西湖区规定:凡是机关具有产权的车辆和机关工作人员均参加车改;对现有公车经法定评估单位评定后,一次性作价处理给个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妥善地安置驾驶员;机关干部。职工按职级分别享受300元至l800元不等的交通费补 贴。

(15)2004年2月17日,无锡市南长区。一则来自网民王仪的意见出现在无锡市纠风办的案头。这份建议书写道:“我们无锡市南长区也进行了公车改革,在老百姓的眼中,政府进行公车改革是一件好事,但是广大老百姓认为,无锡市政府好事只做了一半,而另一半却做砸了。”这份建议说,在公车改革中,公车公开拍卖了,官员改为每个月领车贴,百姓认为这是做对了。但是对于司机的安排,王仪却表示了异议,他说司机都进入了政府机关,享受公务员待遇,这与政府对公务员的素质要求是不符合的。在公车改革中,拍卖公车,需要车辆的人改为每个月领取车贴。这样的做法是比较常见的措施。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仍然严峻,车辆去向、车贴数额、司机流向等问题解决起来十分棘手。

(16)公务车始终占有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尤其是中高档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以1993年为例,我国国产轿车产量22.5万辆,进口轿车18.1万辆,公款消费就占到98%。国家左手造车、右手买车,钱从一个口袋流到了另一个口袋。业内人士称,以公款消费来支持汽车消费市场,汽车工业的增幅最多只能维持在3%~5%。

三、申论要求

1.根据上述材料,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概括目前我国各地公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满分20分)

2.结合给定材料,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就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要求:建议合理、可行,有说服力。(满分30分)

3.请以“对公车改革的思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紧密结合给定材料,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篇幅在1200字左右。(满分50分)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