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卫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科学家认为,在海洋深处的某些地方可能生活着一些智力高度发达的生命体()。

A.海人

B.海牛

C.潜水物

D.海底人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科学家认为,在海洋深处的某些地方可能生活着一些智力高度发达的…”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
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探测。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 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下列语句最不能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关于地表水的来源,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彗星或陨石撞击地球时带来的,也有科学家认为是从早期地球的内
部慢慢渗透出来的。最新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3倍于地表海洋总水量的“隐形海洋”,这也为后一种可能的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近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3倍于地表海洋总水量的“隐形海洋”。这一“隐形海洋”位于 地球内部410~660公里深处的上下地幔过渡带,其形态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液态、气态和固态,而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于一种名为林伍德的蓝色岩石中。

林伍德石是一种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介于525~660公里间的地幔)产生的矿物,能将水合物包含于其结构中。1969年,这种矿石首次在Temham陨石中被发现,且被认为很有可能大量存在于地球地幔中。

“我想我们最终找到了整个地球水循环的证据,这或许有助于解释地球地表大量液态水的存在。”在西北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史蒂文·雅各布森看来,他们的发现提供了地表水来源的一个合理解释。

地下有“水”的猜想

据报道,研究人员利用遍布美国的2000多个地震仪分析了500多次地震的地震波,这些地震波会穿透包括地核在内的地球内部,研究人员据此分析地震波穿透 的是什么类型的岩石。由于水的存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会降低。结果表明,在美国地下660公里深处,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且从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来看,这是 可能有水存在的信号。

美国的研究人员还在实验室中合成上下地幔过渡带中存在的林伍德石,当模拟地下660公里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时,林伍德石发生部分熔融,就像“出汗”一样释放出水分子。

“上述研究推论的逻辑是,如果地下有水的形式存在——哪怕只有很少一部分,就会降低部分物质的熔点,它们在地幔过渡带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产生部分熔融。溶液 中的波速要比固体矿物中的波速低很多,加上水的存在,所以能够显著降低地震波的流速。当观测到这种情况,首先就会推测是不是有部分熔融的发生。”中科院地 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研究结论是一项逻辑上比较合理的推断。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地震波穿过地下660公里深处,恰好经过发生部分熔融的林伍德石,那么地震波传播速度降低的现象就容易理解了——由此也能够推测;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导致了林伍德石的部分熔融。

难以定论有“海洋”

然而,尽管此推论在逻辑上能够讲得通,但以这种“从现象分析物质成分”的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否成立,还难以定论。

同样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林研究员认为,美国科学家用地下有水的可能性去解释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结论还不宜“外延太多”,毕竟局部的现象不能代表整个地幔过渡带圈层均如此。

“地球物理的很多问题是有多解性的。”林研究员认为,地震仪测到的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也许有别的解释,他举例说,俯冲板块(通常情况下是指由洋壳组成的大 洋板块)相对于地幔是一个“冷而干硬”的东西。它到底能冲到多深?有人认为它穿过了地幔过渡带,有人认为它停留在过渡带上面,“如果它穿过了过渡带,由于 洋壳中有很多含水矿物,那么林伍德石含水就可能是一个局部的特例。”

究竟是不是特例?判断依据是什么?林研究员与他的博士生曾经在开展极陨石冲击变质研究中,发现了大量林伍德石。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林伍德石颗粒的 Fa值(FeO的摩尔占比)与拉曼谱峰(可用于确定物质的成分)有很好的线性相关,从而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式,进而得到利用拉曼光谱测定林伍德石化学成 分的新方法。

美国某学刊中有研究曾利用拉曼光谱的方法测出林伍德石FeO的摩尔含量在25%左右,林研究员认为,这意味着该项研究的林伍德石中铁橄榄石占25%左右,这比地幔中的平均高出8%左右。“这就给了一个信号,这个林伍德石代表性不强。”

“地震波速变化是不是一定因为水,即使是因为水,是不是全球性的,我认为都值得继续研究。”林研究员总结说。

地球物理学与比较行星学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科学家对林伍德石的猜想始于地幔过渡带,而对其着手研究则始于来自陨石中的此类矿石,这其中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张研究员解答了记者的疑惑。原来,限于人们难以获得地下如此深度的矿石样本,对于地球深部结构和成分的研究,科学家们选择了一种间接的途径——比较行星学。

通俗地说,比较行星学是通过比较行星间特质的差异性来研究行星的学问。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对其他类地行星物质成分的研究,可以为地球内部的物理 构成提供借鉴。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行星星际探测技术的发展和探测范围的扩大,比较行星学到了快速发展。

“地球深部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点,就好像‘瞎子摸象’一样。比如我们做实验和模拟计算的,摸到的是一条腿,做比较行星学摸到的是另外一条腿,不同学科 有不同的角度和推测,但是大家都希望到最后能够得出大象的图景。”张研究员说,“地球物理学与比较行星可以相互佐证。”

而对于“地球深部是否存在隐形的海洋”这一问题,张研究员认为,找到地表水源头的研究意义重大,美国科学家的发现值得重视,不过对其结果可靠性及其实性的检验仍需要时日。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辨析题:对下面的句子作出正误判断,并进行简单解析。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测,“隐形海洋”里的水可能是存在于地幔中的林伍德石中的水分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所有陆地__ 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风,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3)如果你反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使这种变化加快。(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前苏联科学家们发现在海洋深处存在着特殊的(),它具有确实令人惊讶的性质,专家们甚至称它为水底声缆。

A.物质

B.界面

C.水层

D.水底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第 33~36 题。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l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l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而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第 33 题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回答 8~12 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在深海声道中,声音可以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后来的科学家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着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小时43分钟后,竟然被北美洲百慕大群岛的测听站收听到了。计算起来,这颗炸弹爆炸后的声波一共“走”了19200公里,在海洋中环绕地球达半圈!经过理论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是因为大自然在大洋深处造成了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的深海声道。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温度愈低,声速也愈慢;而海水压力愈大,则声速愈快。大洋中的水温总的来说‘是太阳照射造成的,因此温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一定深度后温度就不再改变,形成深海等温层。而海水压力却只与.深度有关,深度愈大,海水压力就愈大。因此,如果从海面向下观察,就会发现,声速先是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而变慢,当下降到一个最低值时,海水温度不再改变,这时,声速就会随海水压力增大而变快,这样,声波传播的速度在整个海洋中变成了上下两层,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在这两层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声道轴,由于声波在传播中总是向声速慢的界面弯曲,因此声道轴上方和下方的声音都会折回声道轴。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这样,声能被限制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这就像在声道轴上下各放一块反射声音特别好的大平板一样,声音总是在这两块平板之间来回反射,能量不受损失,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深海声道”。深海声道经常受到复杂海况的影响,海洋深度的变化、海底山脉的阻挡都是障碍。一般说来,如果海的深度变浅,对声道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不浅到声道的下界,影响就不大,如果越过了下界,声道中的部分声波能量就会受损。海底愈浅,声能受损就愈严重。如果海底穿过整个声道,那么声道效应就没有了,声道就消失了。第8题:下列对“深海声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是可以让声音以由快变慢再由慢变快的速度清晰地传播到大洋深处一定范围内,并总是向声速慢的一面弯曲的特殊界面

B.深海声道是位处深海一定深度范围内,环绕地球达半圈并且能使声音在其中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迹象的特殊声道

C.深海声道是以深海等温层为界面形成的,因而能保证声波迅速而不受损失地传播到深海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的声道轴

D.深海声道是声能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而不受损失地在大洋深处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传播,从而让声音可以传得很远的特殊声道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在海底的火山口,被认定地球上最没有生存可能的地方,科学家还是惊讶的发现了颜色单调但鲜明的、在水中舒展摇曳的、仿佛海之花朵的生物。生活中总是充满着这样的惊喜。下列最能表现文段中“惊喜”的哲理的一项是()。

A.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喜从天降,绝处逢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某发明家提出一款热机,其工作在27℃温暖的海洋表层和10℃的海洋表面下几米深处之间。该发明家声称:抽取20kg/s
的海水可获得最大热量为1421kW,进而产生100kW的功率,这可能吗?为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科学家在地面实验室的实验表明,一些小分子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可以生成氨基酸。光谱分析表明,星际空间存在着这样的小分子物质。科学家还利用卫星进行了有关实验,这样的小分子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生成了氨基酸等大分子。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彗星在空间运行时会吸附上这些大分子;而且,由于彗星结构松散,其吸附的大分子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更容易产生类生命物质,它们虽具有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但不能自我复制。据此,有的科学家推测: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40亿年前坠入地球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进行以上推测的直接根据的是()。

A.星际空间存在着可以生成氨基酸的小分子物质

B.彗星在空间运行时,有可能吸附上氨基酸

C.卫星实验表明小分子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能生成氨基酸

D.彗星上存在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一篇最新的科研报告指出,人类随意丢弃废物和对污染物的非恰当处理会导致野生动物患癌症几率上升。致力于海洋哺乳动物研究的科学家们发现,这一问题已经在某岛屿海域附近的海狮身上显著表现出来。海狮患重症肿瘤的病例越来越多,那些死于癌症的海狮,其体内的有毒多氯联苯(PCB)的浓度比正常浓度高出85%。而PCB是一种用于冷却剂和变压器制造的化学物质。科学家们据此认为,PCB是导致海狮死于癌症的罪魁祸首。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能最有力地反驳科学家们的结论?()

A.发现患癌症的海狮所生活的岛屿海域附近并没有发生过PCB污染事件

B.科学家还在患癌海狮的脂肪中发现比PCB浓度更高的有毒化学物质DDT

C.体内摄入过高浓度PCB的生活在其他海域的海狮患癌症的比率比较低

D.从2002年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通过立法禁用PCB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海洋中某些微生物爆发性增殖时水面会发生变色,这种现象被称为赤潮。这些微生物死后会产生毒素。当海獭的主要食物来源蛤蜊被赤潮毒素污染时,海獭就不会在那些区域觅食,对于海獭的这种行为,一种解释认为,海獭在某个地方正式觅食之前会先尝几个蛤蜊,并且能够觉察出其中的任何毒素。以下哪项为真,将最有力地表明上述解释是不正确的?()

A.在赤潮出现的某些海域,既没有蛤蜊也没有海獭

B.少量的赤潮毒素不会产生什么危害,但是大量的这种毒素会使海獭死亡

C.当没有受到赤潮影响的一片海水被人为地染成棕红色时,海獭也不吃那些地方的蛤蜊

D.海獭在某个海域出现是一种显著的标志,表明那里可以找到其他海洋生物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